中科大家长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379|回复: 14

[原创经验] 让汗水流向远方(三)本科生的学术研究

[复制链接]
forseven 发表于 2017-10-30 00:58: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让汗水流向远方(三)本科生的学术研究

大家好,今天可能要聊的多一点。为神马呢,因为聊到了我最本行的地方了,所以能说多少说多少。
这次说的是本科生的学术研究。上次已经跟大家介绍过,学术研究是科大学生最终要的一个环节。那么我们广大学生要如何开展自己的学术研究呢。

首先,好的学术研究对学生的帮助远远大于成绩,只是大部分人没有意识到。即使学生未来的理想不是做学术,只要还以深造为目标,那么国内国外,学生的下一站就都还是高校和研究所。那么以学术工作开始就永远是最合理、最符合对方要求的道路。上次说过,学生阶段的学术工作并不影响学生阶段之后的行业选择。在高端职场,学术方面的成就在求职的时候是绝对被认可的。后面我会举例子。当然,学术研究的概念很广泛。理科有理科的学术研究,工科有工科的学术研究。可以有基础研究,可以有应用性研究。而且,研究生的再深造,已经是完完全全进入了各自专业的学术圈子。要想在研究生的时候接触到最顶尖的环境和人才,要让自己了解圈子里哪些人是适合自己的,要让这个圈子认可自己,应该怎么做?很简单,在申请之前就进入这个圈子。否则大量的信息和国际交流根本就接触不到,申请国内外高校的时候,只能是瞎挑导师。到底哪个教授厉害,哪个教授适合自己,这些根本就不是网上信息能够体现得了的。

那么开展本科生的学术工作,第一是要有个正确心态。上次我们说过了,不达到一定水平的学术研究经历没有任何作用。学术研究都是实际的工作,而且科大这样等级的学校,学术都是在国际最前列。所以抱着混点经历、混封推荐信的心态进入实验室的,从来都没有好的结果。就算碰到导师脾气不错,愿意给你写封推荐信。但是其实我们学术圈内部都知道,写推荐信是有名堂的。同样都是好话,真心推荐和应付一下,有不同的写法。这种不疼不痒的推荐信,外行看上去满纸都是好话,但是圈内人一眼就看得出来写推荐信的人意思是:我不推荐他,我只是人情上需要应付应付。这样,就算是找到院士写推荐信,也没有任何意义。

所以参与学术研究第一原则:不要把自己当成本科生,不要把自己当成本科生,不要把自己当成本科生!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学术研究就是学术研究。绝大部分研究工作都是科技前沿,结论未知。本质上不存在所谓适合本科生做的研究一说。如果有,那基本上都是故意为了让本科生有个混的经历,专门设计出来的。我不得不说九成学生在校的所谓研究都是这种(很惭愧对于一些打酱油的学生,我也给他们设计过)。相信我这种工作没有意义的。就算你能把这个工作在CV里描述成花一样,业内人一眼看穿。而且这样对自己未来也完全没有好处。研究就是研究,不要打折扣。在我们实验室,从来不论本科生还是研究生还是博士生,只论进实验室多久了。就算是大一进实验室,做到大三,绝对应该比一个研究生二年级的人水平高才对。更重要的是,本科生参与学术工作最困难的是什么?不是研究本身的困难,而是要打动说服导师愿意相信你,并且把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交给你去做。如果自己就把自己定位成一个来看看、转转的角色,那根本都接触不到真正的研究。

当然,我会这样说,是因为我知道,把本科生当成科研主力,绝对是可以的。很多人有误解,认为本科生课程都没学完,怎么可能做得了实际科研工作。其实这样的想法完全不对。第一,对学生的课程和学业来说,有一项实际的研究工作同时进行,能够极大方便学生对课业的理解,学以致用,这不是干啃书本能够比得了的。第二,课本上能讲的,尤其是本科阶段就能变成教材的,起码也都是二三十年前十分老旧的知识。所以对于一线科研来说,大一新生跟研一新生没有任何区别,都是啥也不懂。这么说吧,大一新生的知识储备是0,大四毕业就是10。可惜一线科研需要学习的知识是100。所以学100跟学90有什么区别呢。我说这话绝对不是乱讲。我的专业是粒子物理,是公认的综合上手难度最大的专业。理论、实验、统计、数据分析、计算机技术,缺了哪个都不行,而且基础级别理论就已经直逼量子场论这种高阶课程了。但是在我们实验室,本科生独立承担重要科研工作的比比皆是。而且这些都不是天资聪颖那种(不是我评价的,我老板评价的。我老板觉得聪明的那几个不努力,反而啥都没弄出来~)。

给大家举几个我们实验室的实例,让大家了解一下即使在我们这样一个上手难、周期长、工作量巨大的专业,本科生做学术研究能够达到什么样的状态。

例子一:y同学,本科二年级加入(毕业时GPA2.8)。三年级结束时加入美国费米国家实验室D0国际合作组,逐渐开始承担了Wgamma耦合参数的精确测量。两年以后大致完成,结果发表在顶级学术杂志Phys. Rev. Lett (PRL,不过是本科毕业以后才发出的)。开启了实验室由本科生承担主要课题研究的时代。其在本科期间所进行的课程和学术上的学习记录,最终总结成了未来实验室十年内培养本科生的基本授课与训练体系。毕业后继续留在实验室,成为整个实验室十年间一系列最重要物理研究成果的主要贡献者与领导者。

例子二:x同学,本科一年级加入(毕业时GPA3.4)。经过半年基础学习和训练后,开始与另外一名同学合力承担D0国际合作实验上muon末态弱混合角精确测量的全部工作。两年后,此项工作结束,其结果远远好于学界的预期,一经公布就引起巨大国际影响。半年内连续接到三次国际顶尖会议邀请报告,最后结果投稿到Phys. Rev. Lett. 其工作被国际著名粒子物理学家、1995年top夸克发现者评价为“世界级”,并且坦言一名本科生就能达到如此高度实属罕见。并且在今年,以将近200名的低排名创纪录一举夺下郭沫若奖学金,和其它排名在全院前三的得奖者形成了鲜明对比。

例子三:w同学,本科二年级结束加入(毕业时GPA3.5)。与刚才的x同学共同承担了上面说的弱混合角测量工作,其成果和国际影响力我就不再重复了。值得指出的是,他们二人完成的工作只用了两年不到时间。一般这类难度的工作在国际上需要超过三五名高年级以上博士和博士后共同努力数年。上述工作完成后,w同学已经成为实验室在欧洲核子中心ATLAS实验上进行精确电弱测量的最要工作承担者。

上面举出了三个例子,而且仅仅是在我们实验室里进行挑选而已,所以证明这绝对不是极端个例。而且大家会注意到他们都不是那些GPA超高的超一流学生。因此请大家不要有思想顾虑,相信自己的能力。如果对实际的工作有兴趣,并且愿意为之努力,那就大胆的去奋斗吧。

然后,我们来聊聊究竟什么样的学术工作才算是好的学术工作。像刚才举的例子,其学术成果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地位是绝对的,已经不需要强调是本科生完成的这一相对概念。有的时候能达到这样的高度也要看机会。不过我们并不需要这么夸张,用不着这个文章那个文章的。本科生学术研究的评价其实并不以成型结果为标准。一般有两个标准,一个是无论难以,要明确能让大家感受到是真正的一线研究工作,而不是为了本科生设计出来的。这种事情学术圈内人很容易判断,是就是,不是就不是,一目了然。还有一个,是完成工作之后,学生自己对工作的理解要能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一般是在各种面试的时候一聊就听出来的,也是属于一目了然的。这个主要是体现学生在工作中的主导地位,以防在导师的指导下,学生其实就是个挂名打酱油的(我又不得不说,这种情况其实也很多)。只要能够达到上述两个标准,就算是非常好的学术研究经历。不过再次强调一下,上述两个标准都是踏踏实实做学术自然达到的,请大家不要本末倒置,把这个标准当成目标去奋斗。因为这两个标准都是非量化标准。达到还是达不到,真的是装不出来的。

好了,我们接下来具体讲一下本科生如何开展自己的学术工作。本科生做学术工作最大困难是什么?是时间。本科一共四年,如果想申请国外深造,大四上学期结束前就要有成型结果。再考虑本科生要入门上手、还要平衡自己的课业,所以时间上总会有耽误。各个学科专业上一个相对完整的工作周期不一样。多则数年,少的也要都是以年为单位。所以本科生要想认真参与学术研究,第二重要的原则是:

越早开始越好!越早开始越好!越早开始越好!

这个越早越好,可不是简单的学术科研这一个方面。要想开始学术研究,当然要先能挑选一个双方都满意、都觉得合适的实验室和导师。要能挑选这样的实验室与导师,要先确定自己选择一个什么专业。这些都需要时间。结合前两次说的,我来给出一个比较合理的节奏:

大学第一学期,适应科大的学习生活。以第一学期的学习成绩和自我体会,确定一下自己是不是想再花时间在学术研究上。确定了这一点以后,开始努力了解各个专业各个实验室,确定自己的学术起点环境。这个一般还要再花一两个学期。在大学二年级的第一学期或者第二学期确定这些进入实验室,是一个比较理想的时间点。再晚的话,恐怕就不是很容易了。

这里我想强调一个。选专业的时间一般是大二下学期才开始,大二结束才要求上交专业选择意向。我听过很多同学跟我说(真的好多好多同学),大二下学期才选专业要我们如何在这之前就那么早进实验室。我每次听见都特别崩溃。大二下就是个校方以分专业课程角度考虑给出的一个最晚期限而已,没有说必须要等到这个时候才选专业啊。选专业这种事情,当然是越早确定越好啊!要是学校四年都部分小类(并不是没有学校这样做),难道我们还不选专业了不成。这种事情都是自己的人生为自己负责。这个也是大学与中学最大的不同。当然,这样看来,怎么能够很好、很快地了解到各个专业的特点,或者说应该去了解哪些方面的特点、找什么人了解,就涉及到如何挑选专业与实验室的问题了。这个是我下一题要展开讲的。

接下来我要说两点。第一点,请大家一定不要有任何侥幸心理,觉得自己可以同时兼顾学术研究和自己的成绩。怎么说呢,如果成绩在3.6以下,也许不是不可能。因为成绩越低维持起来越容易。但是成绩较高的情况下,我们亲自培养过这么多学生,没有见过成绩不掉下来的。这个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因为时间是不是够用,是因为思考习惯与思考方式。这些还真不是我在瞎说,这是我很多学生自己跟我说的。有的时候我觉得应该让学生轻松一点,工作也就布置得松一点。但是学生跟我说,其实有没有时间,成绩都很难弄高了,因为他们发现在实验室做进去以后,整个思考模式都变成了实际工作和学以致用的状态,再回去刷试卷刷题库猜重点,真的是很不习惯也很不喜欢。我觉得这样很好,除了因为这对学生未来发展很不错,还因为能够达到这种状态,都是一定能够有很好学术成果的。以前我说过,有了好的学术成果,成绩变得并不是那么重要了,不会耽误学生的未来选择的。当然了,大家也不要太焦虑。成绩不至于一下从3.8变成3.0了,这种大范围掉落也不可能。小范围内波动,一般有所下降要比有所上升的比例更大。当然了,我们说实话,如果不是个顶级拔尖的GPA,在0.2以内变化实在是。。。没啥区别

第二点,请大家做好心理准备。虽然说本科生有好的学术研究成果不是个什么难事,但是也绝不是什么超大比例想搞就搞的。我们用数据说话,以我们实验室为例。从05年建立开始,这种低年级进入实验室培养,并且没有在一个月内就退出放弃的共有12名学生(注意,那些大三以后再进入的不计算在内)。其中最后都有很好学术成果的共有4名学生,成果一般并不突出的1名,中途发现跟不上而退出的共3名学生。另外还有4名学生已经独立承担了一线工作,以很好的状态正在工作着。其中除了2名学生进入实验室的时候GPA在3.8以上,其余都是中低段GPA。不过值得欣慰的是,退出的那3名学生确实能力上显得不足而退出了,但是并没有说是浪费了很多时间成绩大幅掉落之类的,也没有说本来还可以申请什么保研什么结果反而弄不了了。

今天就先说这么多。关于本科生的学术研究我后面打算专门再开一题,谈谈进入实验室以后的态度与学术的学习方式。这里预告下一题:让汗水流向远方(四)选择专业与选择实验室。预告版面:互助问答。谢谢大家。

评分

14

查看全部评分

yangjinming 发表于 2017-10-30 07:28:48 | 显示全部楼层
每篇都让我们受益匪浅,谢谢学长
yangjinming 发表于 2017-10-30 07:29:17 | 显示全部楼层
您的帖子已被中科大家长论坛微信平台采用,谢谢!
心地善良 发表于 2017-10-30 11:11:06 | 显示全部楼层
学长的分享很实用。
闲庭漫步 发表于 2017-10-30 13:15:39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学长的真情分享!对后来的学弟学妹很有帮助!
周福仔 发表于 2017-10-30 15:42:13 | 显示全部楼层
学术研究的重要的确被你成功发现了
15数+皖-彬彬 发表于 2017-10-31 08:35:44 | 显示全部楼层
学弟、学妹有福了,谢谢学长!
海上西风 发表于 2017-11-1 10:41:2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样的好文章应该大力推广啊!
大路 发表于 2017-11-1 17: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很有指导意义,对学弟学妹帮助很大,应该广为传播。
舞步翩翩 发表于 2019-4-2 17:21:5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把学长的文章转发到我们河南群,科亲们都很感谢学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论坛

本版积分规则

渝ICP备19009968号|公安备案号50010502000023|手机版|中科大家长网

GMT+8, 2024-3-29 06:00 , Processed in 0.193315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