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大家长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131|回复: 9

[原创经验] 超级长篇:实验室与本科生的学术研究

[复制链接]
forseven 发表于 2019-2-12 15:18: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今天在巴黎机场要等好几个小时。趁这个机会,继续开展长篇大论活动。其实长篇大论是希望能够通过对一个主题的讨论,尽可能多的覆盖到科大学生的方方面面。我总是希望通过这种以点带面的方式,抓主要矛盾。

我一直都是长篇大论的,但是今天我要发布的我有史以来最长篇大论的,是超级长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愿意看下去的感谢大家的时间。最近没空的看这么多的,我倒是建议大家不要断章取义地看,以免产生错误的交流。

今天的主题是:实验室与本科生的学术研究。

如果说,要找到一个话题,最能体现学生进入科大以后产生的方方面面不适应,最能展示高等教育和中小学教育的不同,最能体现学生和家长需要产生什么转变(尤其是思想上的),那莫过于实验室与本科生学术研究了。这是一个在中小学教育过程中不涉及的全新领域。高等教育的不同,在这件事情的方方面面都有体现。因此,我们今天来全方位聊聊实验室与本科生的学术研究。

今天要说的话可能直接一点。前方不适预警。

注:针对物理专业为主,其它专业请自主判断。

一:如何看待实验室与本科生参与学术研究这个行为?
我们先来聊聊看待实验室的心态。这不只是针对这一个问题的心态。事实上这反应的是大家整体面对科大学业的一种心态,在很多事情上都会有关联。对大多数人,尤其是大多数家长来说,上大学跟上中学没有本质区别,都是让今后有个好生活的必经一步。因此,上大学的方式跟上中学也没有本质区别。当然,些许区别还是有的:因为上中学的时候知道以后还要上大学,而上了大学就感觉到似乎上学道路已经结束了,因此看待大学求学过程会有更加强烈的功利心。我们不讨论这种功利心态好不好,我们只说,这是个事实。比如上中学不会有太多人觉得中学教三角函数没用——因为不学三角函数就不能考大学。上了大学,没有明确的后面步骤了,感觉多年的教育投资要到了转现变成回报的时候了,就会开始抱怨上物理课没用、数学课没用、基础课没用,开始强调课程设置有问题、不接地气、不考虑大多数人的求职需求——即使这样说的人并不知道科大到底以什么思路设计了什么课程体系,他们总会强烈相信课程设置是不合理的,尤其是当他们在应付课业遇到困难的时候。中学阶段,再大困难大家也会克服,因为不克服不能考大学。到了大学,似乎不太清楚克服了这些困难是为了什么,于是就会有抱怨,就会有不满。

这种更加功利性的心态,非常集中地体现在面对本科生参与学术研究这件事情上。我们的心态大体有这样三种。第一种,本科生学术研究是课余活动,是额外内容,不是上大学的主体过程,是锦上添花的东西,也是优先级绝对低于传统课堂学习的行为活动。或者,是认为我以后不想做学术也不想做科研,因为没有任何必要去参与这样风马牛不相及的活动,等等。产生这种心态有两个本质原因。一个原因是,完全不能适应从中小学教育到大学教育的模式转变,一厢情愿地认为受教育就是上课读书写作业考试,因为这就是过去十二年一成不变的日常生活。而另一个更本质的原因,是不愿意承认也不愿意面对一个事实,也就是自己或自己孩子十二年来最擅长的学习进步模式现在是不够的,是需要改变的,现在是需要再付出努力去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的。于是下意识地,会逃避一切突破,会给自己找事实找理论,希望能够说明留在现在的模式下是可以的,是足够的,是用不着再费劲去拓展的。顺便一说,这种心态的一个典型变种是成绩唯一论。

第二种心态,在我看来比第一种稍微平和一点。这种心态并不排斥以新的模式去尝试,也认可学习进步总会有新的需求,不能一成不变。有这样心态的人,看待学术研究或者科研经历会放到相当必须的程度,不会当成一个日常学习的附属品。因此参与本科学术研究经历的积极性更高,过程也会更努力。但是本科的学术经历在这样的心态看来,就像是开了另一门必修课一样。他们不会觉得物理系学计算机课程是无用的,因为这是必修课,总会有意义的。同样,学术经历就是必修课。这使得这部分人在参与学术研究的过程中,并不能很快很好就能转换到相应的思路上,总还在用完成一个课程任务的心态来看待眼前的新事物,所以总是合不上拍,跟不上节奏,融入不了学术工作的环境中去。而且,这种心态往往更容易导致追求等价的回报,也更容易去物化、数据化科研经历的作用。比如说能不能发文章啊、能不能有会议报告啊、能不能在申请深造的时候有更好的竞争力啊,等等。而这些想法,其实很大程度上在左右着他们参与学术研究的过程,并且降低学术本身的决定权重。由于大部分人并不具备足够的学术经验和专业知识,因此任由这种心态决定自己的选择,往往并不能做出真正适合自己的决定。

好吧,很显然,第一种和第二种心态加起来是绝大多数人。所以我们看到的现象就是,科大大部分人要么和不在乎学术经历,要么应付学术经历,要么以很功利的角度来算计学术经历。当然,我们还有第三种心态,只不过很少。这种心态把学术经历看做学习的必然过程,而且是看做高等教育最能体现其“高等”之处的学习模式。因此在参与过程中会显现出一系列积极主动的良好状态。

比较实际的是,这三种心态对应的是每个人的观念、经历、成长过程、看待事物的特有习惯,也并不是说改变就能改变的。因此,上述心态往往不限于看待实验室和本科生研究,而是可以反映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况且,人做选择,除了看问题的心态,还会有很多较为现实的问题会产生影响,或者不得不去考虑。我在第一部分抛出的三种较为普遍的心态,是作为事实放在这里的。至于大家是否真心愿意改变自己的心态,是否打心底里接受其中某一种,这确实很难改变。不过我上来就谈论心态的原因,是至少希望大家确定自己有好的心态来看待这件事情以后,再去追求这个实验室和本科生研究经历。我不希望之后我说的那些在实验室学习和本科生研究所能带来的优点或者好处,又被不太平和的心态看成了一纸申请时的数据和指标,成了错误的追逐对象。

二:学生面临的现实问题
说过了心态问题,本应该接着说的是实验室与本科生研究经历在科大求学过程中的地位作用。但是要清楚说明白这个,我们不得不先聊一聊,到底科大学生在科大面临的现实问题或者挑战是什么。

现实问题是什么呢?成绩压力?未来的学术压力?就业压力?社会生存压力?学校不够好?信息获取不畅?或者干脆更具体一点的,学生总想打游戏?学生不好好读书?问题总是多样的,表现形式也总是因人而异的。不过多样的背后总有一些一致的原因。在我看来,其实挺简单的,最大的问题就是不知道有什么问题,最大的挑战就是能不能意识到挑战在哪。

高等教育跟中小学教育太不一样了。可惜,很多人意识不到,或者掩耳盗铃不愿意意识到。这跟我前面说的几种心态是有对应关系的。我以前在很多文章中都详细讨论过了到底大学和中小学有什么不一样。不一样的地方当目录写出来也能写好长一串呢。什么学习方法啊、生活状态啊、课程难度啊,这些都是小事儿。如果连这些都要数上,怕是数完了星星也数不完不一样。产生这些不一样的会有一些更为本质的原因。比如说,中小学教育的教育考量是如何让学生顺利通过高考,而高等教育的教育考量是让学生面对实际人生的。不过这么说其实不严谨了。因为好的教育是从出生开始的,中小学教育其实也应当是让学生面对未来的实际人生。所以说得准确一点,应该是,中小学教育的考量,还姑且可以不去考虑实际人生,姑且可以说所谓实际的东西等考上大学再说,而到了大学,就不得不要考虑这些东西,已经没有再拖下去的可能了。当然,就像我之前讲到的,很多人并不愿意承认。现实中,谈论到所谓实际问题,极大的一个群体喜欢以“本科打基础剩下的读研究生了再说”为借口,躲避在大学应该积极面对的事情。那么我说得再严谨一点:中学时代会有老师、学校和所谓的社会环境配合你去躲避,到了大学尤其是科大,没有人会再陪你玩这种事情。科大的教学目标、培养计划、办学理念、教育方式,都是以面对实际的方式来施行的。这种环境下,如果依然没有这个改变的意识,那自然会在方方面面产生问题——也许是现在,也许是将来。

三:进实验室之前
先说说,在我眼里,一个好的实验室与本科生学术研究经历的前期准备是怎样的。这事实上涉及到更为广义的大学生涯。一个学生进入学校,第一个学期总也需要适应适应。在学习与生活中,慢慢感知了科大的节奏,更重要的是感知了自己能够达到的节奏。然后在未来的一两个学期中,一边学习,一边开始逐步接触跟专业、未来有关的人和事,试图去了解更多专业信息。由于一开始并没有什么思路,更多时候只能瞎猜,或者靠听师兄师姐聊天来获得信息。后来慢慢可以主动就某些问题去咨询某些人。这个过程中,了解了专业、了解了行业、确定了兴趣规划,也自然对某些教授产生了兴趣,还会进一步了解,沟通。这个过程挺漫长的。但却是从高中到大学转变的第一步,也是重要一步。从这个过程开始脱离既定的课纲,开始自我确定目标。获取信息的方式也从别人灌输变成了主动搜索——即使一开始确实摸不着头脑。进了实验室以后,学生会很积极主动去做事学习。一方面,这个实验室是他仔细了解信息以后选出来的,自然会很感兴趣。另一方面,他选择实验室的过程已经初步训练了他主动学习的能力,他也习惯了如何在书本以外的环境下去学习。最后,他的实验室经历成为他提升自己学习能力、面对困难能力、视野的强助力。从这个角度来考虑,你可以认为实验室与本科生研究这件事情实际上是从调研和寻找实验室开始的。

那么我们大多数的同学、家长是如何看待这件事情的呢?对应于前面说的两种心态,要么是直接忽略了找实验室这个过程,要么是忽略了找实验室这个过程是重要的学习锻炼过程。忽略找实验室这个过程的,最容易得出的结论就是:我什么都不知道,学校也不引导我了解实验室,于是不找了。这是甩锅行为,其实是因为本也不觉得这是个什么重要的事情,没有实验室拉倒,或者还是觉得成绩才是真的,其他都是假的。忽略找实验室的学习锻炼意义的,最容易陷入数据化的实验室评估:比如说这个专业未来怎么样?这个导师名气大不大?这个实验室好不好?能不能出结果什么的——跟他们对实验室经历所希望得到的回报是一致的。

我们说凡事都是起跑线决定了发展高度。进实验室的起跑线在哪?不在于你的专业选择是不是“热门”,也不在于你的导师是不是大牌,而在于你用什么方式来开始选择实验室的前期调研。像我最开始说的那种“好的”前期准备,从这一刻开始,就已经决定了一个不一样的实验室研究经历,就已经站在了极高的起点上。

我想再强调一下“找实验室”这个过程的学习锻炼意义。我以前在无数的长篇大论中都阐述过,到了大学要主动学习、要有主动学习的意识。同学们和家长们嘴上表示是是是对对对,可是真的会有人愿意付诸行动么?找实验室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为了找个好实验室,你要先了解专业、做出专业选择,你甚至要去了解行业的发展方式,以决定自己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参与实验室工作。这些都是主动学习。可惜有几个人愿意花时间在这个上面?要么觉得这没有意义,直接忽略;要么觉得这不叫学习,老想着直奔目标“找个好实验室”。可是没有这个过程,我们根本都定义不出来什么叫“好实验室”。能发文章就是好么?能写推荐信就是好么?能保研就是好么?就算是吧,什么叫一个实验室“能发文章”?总不见得什么人都能发吧,那你还不是要了解这个实验室的专业、要求、标准等等;什么叫“能写推荐信”?总不见得人家教授对什么人都愿意消费自己的学术名誉去推荐吧。科大学生,平均花在调研专业和实验室上的时间,恐怕累积连一周的净时间都没有。而那些有规划、有想法的同学,在入学的第一年里,很有意识地进行思考,累积在获取信息上的时间都是以月为单位的——就算是这样,一年的学校生活累积花一个月时间去调查,这也已经很轻松了。

我经常很直接地跟学生建议如何调查。比如说找导师要看什么方面呀、到哪里去寻找信息呀等等,很主动跟大家分享。后来觉得其实没什么必要。没有好的主动性,没有真心意识到这个意义的,是不可能听得进去的。而真有心思的,怎么都会找到信息来源的。更何况我说过,这是一个重要的学习锻炼过程。锻炼的就是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和意识。既然如此,太费心思在具体细节怎么做上,就有点本末倒置了。
插句题外话,我是知道很多人并不喜欢看我的长篇大论——因为我从来不喜欢在长篇大论里面说那些步骤性的东西。第一步干嘛第二步干嘛然后就能怎么样,或者A情况怎么办B情况怎么办,等等。这些我不认为是真正有用的。事实上我觉得现在问题就出在大家太喜欢程序化、步骤化,衍生出无数想法、习惯、心态,与学生们未来要面对的实际竞争真是一点边都不沾。所以会有人觉得我说的都太虚,一点不实惠。

四:进入实验室的第一阶段
现在我们来看看,为什么我说进入实验室的前期准备是个很重要的学习过程——这个过程的意义用不着等到几十年以后才显现出来。我们来讨论进入实验室的第一个阶段。学生刚进实验室,恐怕是比刚进科大还要难适应,跳跃度还要大。进了实验室是不是意味着导师就要跟在屁股后面给学生安排很多工作?并不,大家误会了导师也误会了本科生研究。进实验室以后,学生什么都不懂,都要学,这是事实。但是这是不是意味着导师应该设计一套方案能够让学生接受知识?是不是以为这导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基础特点去研究怎么教?也不,这就更加误会了。很多人会说一个实验室导师都不认真带学生,就放任学生什么的——这样说怕是已经在教学大纲和课堂书本中变成爬不出来的书呆子了。学生什么都不懂,人家教授愿意给一个机会让学生证明自己可以把不懂的学会,已经是很大的照顾了。科大的教授都是在学术界有影响力的学者,人家可以去招博士生,去招博士后。不要忘了人家是在做一线科研,是要出结果拿经费过评审的。人家凭什么陪着学生玩啊。

可惜很少有人明白这个,虽然在我看来这都是近乎于做人做事最基本的好心态的要求。我们过去十二年的中小学课堂书本教育,给学生养成的根深蒂固的习惯就是:学生就是一切学习活动的中心,一切的一切都要围着学生转。但是现在是大学了,是在实验室里做一线科研工作了,没人有这个义务围着学生转。尤其是,没人有义务去督促学生努力。不努力说明不合格,你被淘汰而已;没有人有义务去为学生编写一套教学大纲,能够让学生一点一点接受知识。接受不了说明学习能力不够,还是被淘汰而已。我甚至经常听学生抱怨,在实验室导师根本不明白他们没有基础,上来就安排很多他们不知道的内容,他们无从下手导师还怪他们。每次听到这种抱怨我都觉得很可笑,也很无奈。这些孩子真是,在中小学被伺候成“学习”活动中的皇帝了(很大几率,在生活的一切方面都慢慢要变成这个样子了)。

不过毕竟是学生都年轻,以前养成了习惯,怪这个怪那个也没用了。这个时候,我们就能看到,经历过非常细致的调研和前期准备的学生,进入实验室所显示出来的不一样。他们已经见识过,有的东西就是自己去做的,抱怨环境是没有用的;他们也知道,很多东西你不自己去搜索,是没人放到你面前供你直接取用的;他们更明白,如果这些事情自己不做,一切后果就要自己承担,也没人来替自己说好听的。想要有不一样的实验室经历,就要自己去搜集信息。科大没有义务,也不会替学生完成这个过程。搜集的信息到底是不是对的是不是合适的,自己才知道,一切自己负责。决定做错了,是自己难受。尤其是,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找人聊天谈话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体会到,没谁有义务陪着你花时间。别人拒绝你、不把你当回事儿都太正常了。这就是实际与现实——哪怕以后一辈子做学术研究,也是这个实际与现实。甚至于,他们经历过,找实验室一开始毫无头绪,后来慢慢有了点思路,然后慢慢能够有了自己想法的,这个过程。有了这个过程,他们在面对实验室海量的新知识的时候,就不会心里发怵。

所以这些学生,自然会在进入实验室的初期阶段,体现出我们倡导那些正确的行为。他们会主动去找教授询问工作安排,而不是教授让他们等着他们就傻傻地真等着;遇到一大堆自己不懂的,他们也会硬着头皮去试试看,而不是直接破罐子破摔放弃。尤其是,他们会有意识地多次找教授,反复尝试,而不是教授推脱一次就面子上挂不住了。当然,要能有克服这些困难的精神,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这个实验室是他们自己选出来的,他们是有热情、有兴趣也有目标的,所以会有动力。

大家不难想象,如果随意找了个实验室,或者以应付需求的方式找了个实验室,在面对这些困难的时候,学生有多大可能去坚持去努力。很多人会放弃,或者换个实验室——可惜,换一百个实验室也是这个样子。问题不出在实验室那一边

五:研究和成果
现在我们来聊一下大家最感兴趣的东西,作为一个本科生在实验室做研究,会有什么好处。提到这个话题,我们又不得不先回头去讨论心态问题。恐怕很大一部分人最希望也最在乎的,是文章、研究经历、会议、推荐信等等。其实不妨我说的直接一点:大家也并不在乎这些文章经历会议推荐信,大家在乎的不过是最后能不能有个好的申请去处。小学为了升初中,初中为了升高中,高中为了升大学,所以大学也是为了升研究生,可以理解,惯性升学思路。然而我还是想跟各位泼个冷水:首先,这些并不是进实验室最应该追求的东西;其次,去追求这些东西并不能让我们有一个好的升学结果。

每次我提到太追求功利性的纸面数据,即使申请的很好,申请上了也很艰难的时候,会有人认为,申请不上连机会都没有了。我还是觉得,这个答案看似是一个门槛思维,其实背后还是一个侥幸心理,认为只要有好的文凭、纸面数据就可以,未来就能应付。很简单的道理,为什么说起成绩或者文章推荐信是门槛,大家都相信并且会为之努力追逐,但是说起能力是门槛就没人信呢?还不是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个初始的观点,去追逐自己愿意追逐的东西罢了。

以前从小学升到初中,从初中升到高中,从高中升到大学,看似确实是,只要没通过那个硬指标的升学门槛,就什么都没有;只要过了那个门槛,在高一级的学校就什么都有了。这就是侥幸心理的来源。大家有没有想过,真的是过了那个门槛就什么都有了么?过了门槛升到初中的,有几个最后升到一流高中了?过了门槛升到一流高中的,又有几个升到顶级大学了?这些门槛不是全部,它保证不了你的未来。如果感觉不真切的话,我们想想自己现在:以前都说高中好好读,考上个好大学一切都有了好起点。现在我们考上科大了,这是全中国最超一流的大学了,但是困难难有变小么?生活有轻松么?压力有减轻么?上了大学以后,大家才更真切地体会到,有的人自学能力强,什么都能应付;有的基础不好,就很艰难。那么同样的道理,现在一味追求一个纸面数据,就算未来有超级名校的offer,真的有意义么?会不会面临了更大的困难和不适应呢?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甚至高中升大学,可以姑且认为过了门槛就是一切,那是因为,在初中高中,大环境使然,可以大家一起掩耳盗铃。但现在是大学了,没人陪着我们玩这个了。

要我说,真正的实验室经历,可以给学生带来的正面影响绝不是那些肤浅的纸面文章。而且起作用的方面,远远要比拿名校offer更重要。随便举几个例子好了。本科的专业,都是大方向,只是个基础教育而已。到了读博士的那一天,每一个小专业内还会再分出更细的专业领域,而这个时候的细分真是影响了未来的整个求职进程,因为这算是真正入行了,而且细分以后,才是隔行如隔山。这个时候面对真正影响自己未来求职起步的专业选择,靠什么选?本科的时候选个大方向大家都觉得毫无头绪,也十分焦虑。现在要选细领域,比拼的更是对专业的了解程度,而且是深入的了解程度。这些了解从哪来的?课本么,咨询么?不可能的。这些感觉,都是在真正融入这个专业的某些研究活动中体会到的。进入超一流名校读书(我后面会说其实这还未必呢)但是不知道该读什么,和进入不那么耀眼的名校读书(其实也未必)但是清楚知道自己的专业方向,大家衡量一下是哪个更有意义。再比如说,未来不管是工作还是深造,面临的都是更大的自主性挑战。大家想想自己进入科大以后产生的不适应,不难预料到未来进入更加全新的环境是个什么样子。所以我一直在说,以实际的学术和科研工作,带动自己感受真实的工作环境,锻炼面临实际困难的心理素质个经验,这个远比做出什么所谓成果更有意义,也更现实。

所以我说,在实验室,应该有个好心态。进实验室是为了学习,尤其是为了体验从实际工作中吸取养分的这种学习——因为这是今后真正的学习模式,不会再有人编写课纲给我们上课留作业了。越是没有接触过这些的,就越有必要。

我知道,这些观点没那么容易改变。我也说了,这都联系于最开始我说的那些心态上。所以会有人觉得,我没打算那么有追求,我就是打算靠实验室的科研经历得到好的申请加分,就这么现实。那么我说,追求这些并不会换来好的申请加分,请大家一定要保持清醒和理智。本着功利的心态去做事情,是不可能承受得了学术漫长而枯燥的积累和入门期的。要想做到产生文章、成果这么高级的地步,没有踏踏实实以知识和本领为主的想法,是不可能的。大家也不要把学术研究想得那么容易:如果不是学生自己表现出了极大的能力和积累的学术知识,教授根本都不会把真正有意义的工作(哪怕是个不成形不完整的一小部分工作)交个这个学生。谁会去冒这个风险?做学术都是一步一步积累、一点一点进步的。这不光是个知识和本领增长的过程,也是教授导师认可学生的过程。换位思考,如果不是真的有水平,现在我们处在教授的位置上,我们会用自己的科研去捧一个非亲非故的学生么?我们会拿自己的名誉做资本去给学生写什么强力推荐信么(推荐信分强的和不强的,我以前说过。不强的推荐信还不如没有)?我在不同场合也谈论过这个问题:大家都是教授,都知道本科生做研究是什么情况。对于好的科研经历,对方自然也知道如何去判断这个经历是混出来的还是真有水平。教授招来一个学生,花的是自己的经费,希望的是真的能够有好的科研结果。他们自然不会对这种事情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他们一定也是非常谨慎非常小心。所以希望大家万不可抱着侥幸心理。

当然,说到这里,一定会有很多人觉得,本来就认为实验室经历只是辅助我申请而已,既然这么费劲还没用,那我更没兴趣了。我觉得吧,不强求。不过如果最终是这种理由的话,那确实说明,观点有不同,心态有区别,难以改变的。

六:一切都是心态
我们回到最开始的话题。不同的心态决定了如何做一件事情。有的心态比较功利,对实验室的期待是文章会议推荐信,以便深造申请。其实这样的心态来看待名校深造,期待的也或多或少是名校文凭而已。有的心态比较平和,对实验室期待的是学习过程,那么同样的心态看待名校深造,看到的也是机会和拓展自己的空间。话说回来,有时候,比较功利的心态可能只看到了好处而忽略了风险。比如说太在乎一纸文凭,或许就忽略了其实去名校深造而自己实际能力又不相符的话,会带来巨大的压力和困难。

我是这样看待实验室与本科生的研究经历的:这是我能想到的,在科大最能体现从中小学过度到大学区别的事情,也是最能代表从书本到实际过程的事情。我们的同学是需要这样的事情的。于是同样的学术研究,不同的人就可以做得非常不一样。我更看重对自身的提高,而非最终的结果。人生这么漫长,我们的同学还远远没到那个追求最终结果的时候。希望今天的讨论可以帮助大家审视自己在科大的学习究竟算不算方式合理。如果总觉得格格不入的话,很大程度上就是源于看待问题的角度跟学校不一样,产生了冲突。那么好好利用实验室和本科生研究的机会,利用这个科大最大的优势去了解一下现实情况,我觉得会很有价值。

评分

10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闲庭漫步 发表于 2019-2-12 20:18:21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杨学长的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杰杰 发表于 2019-2-12 20:19:38 | 显示全部楼层
保存,转给娃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津蝶 发表于 2019-2-13 09:08:15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杨学长的分享,收藏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大路 发表于 2019-2-13 09:23:41 | 显示全部楼层
早些时候就转给孩子了,谢谢杨学长的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蒲松龄 发表于 2019-2-13 09:38:57 | 显示全部楼层
您的帖子已被中科大家长论坛微信平台采用,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周福仔 发表于 2019-2-13 12:57:29 | 显示全部楼层
都是实用的经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数+京-蓓 发表于 2019-2-14 16:23:44 | 显示全部楼层
多谢杨学长的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浮云游子 发表于 2019-2-19 11:43:34 | 显示全部楼层
确实是超级长篇,可见楼主之用心良苦,谢谢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开口便笑 发表于 2022-1-21 16:27:52 | 显示全部楼层

你的帖子已被中科大家长论坛微信公众平台采用,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论坛

本版积分规则

渝ICP备19009968号|公安备案号50010502000023|手机版|中科大家长网

GMT+8, 2024-4-24 12:00 , Processed in 0.163318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